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106-1 1213課程 主題報告二 中秋節

這周進行了第二組的報告~ ~

這個很好笑!!!
補:中秋烤肉篇 -鬧一波大師 NowEPo Official Channel


本來各小組在把自己選的題目寫在黑板上要看大家有沒有重複時
我就對「中秋節」這個題目留下印象了。
因為我自己覺得這個題目很小,要拿它來講兩節課可能有點困難......
可是在看了參考資料(各時期中秋的轉變等等)
以及同學上課的報告(大家對中秋的認知、國外中秋會怎麼過、大家慶祝方式、環保議題等等)提到很多~

所以我覺得即便是一個小小的項目,深入一點去思考的話,是可以帶出很多東西的!

是我自己先設定自己往「這題目太小、做不了太多」的思考去了

那這組選這個題目的原因是:華人都會過、日期距離現在較接近、可以提到環保議題、較了解。
第一個影片裡訪問大家真的知道中秋節由來嗎? 大家的回答幾乎都是: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
(其實經老師一講我才發覺:對欸!這些是神話故事、傳說。不是由來!)
另一個影片提到:月餅的由來是以前做通風報信用。
在國外的中秋那提到日本的月見節(15號那天)以及韓國的秋夕節(8/14開始...3天)

問題討論
1.除了影片的介紹(烤肉、吃月餅),台灣還有什麼傳統的慶祝方式呢?
戴柚帽、賞月、玩仙女棒。
2.除了台、日、韓之外還有哪些國家也在過中秋節呢?
越南、泰國。((有華人圈的國家~
3.在台灣烤肉非常有名也很盛行,為什麼?
媒體宣傳:新聞常常在中秋前夕報導烤肉用品之類的議題,中秋時報導哪邊河堤公司行號或家族又聚集烤肉。
廣告:「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廣告詞深入台灣人民心中。
大家可藉此活動聚在一起,在各地、海外的子子孫孫會因為想跟家族一起烤肉而回家鄉。

補:就是要烤肉! 雨遮月圓 河濱公園千人齊聚-民視新聞


基本調查
中秋節是否有烤肉?
以前有,現在都沒有。
跟誰一起烤?
以前都跟家人。
烤肉動機?
以前覺得中秋節到了就會難得烤個肉,平常不會有這種活動。
烤肉地點?
回鄉下祖父母家的三合院庭前。

烤肉所帶來的環境影響
補:【2012.09.30】河濱公園瘋烤肉 清出2.3噸垃圾


我覺得丹麥環保烤肉盒好適合單身的人,自己一個人也可以吃得很開心~~

小組討論
1.為什麼台灣民眾瞭解戶外烤肉會造成環境汙染,大多數人卻還是繼續以烤肉慶祝中秋節?
因為習慣了,而且不是最主要的環保污染。 
2.以環保為前提,台灣還適合繼續用烤肉來慶祝中秋節嗎?
可以以其他方式來烤肉,比如說用電烤爐等等,或以其他方式來慶祝。 
3.除了現有的慶祝方式之外,還能用什麼不一樣的方式來慶祝中秋節?
出遊或是賞花等等。


補:中秋烤肉的8大初老症頭!(蔡阿嘎X牛頭牌)




月見豆腐糰子/月見お豆腐だんご


帥大叔做菜囉~~


有連結:日本中秋滿月漢堡


日本麥當勞 秋季期間限定 月見起士漢堡・滿月起士月見漢堡 - チーズ月見バーガーと満月チーズ月見食べ比べ JAPAN VLOG



覺得她講日文好聽~~

過節就是要烤肉!!各國私房秘方大公開!! 


















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106-1 1206課程 主題報告一 服飾

首先登場的第一組同學選擇的題目是服飾
其實看過課前的閱讀資料後
如果單純思考
我記不起來什麼關於各朝代服飾詳細的介紹😵😵
在上完課後
說實在我也回想不太起來太多的內容😵
果然記的最清楚的是
近代亞洲人穿衣風格、台灣出現的18種風格!😍😂
台灣街頭就是各國穿衣風格都有啊~~

課前討論♡
  • 對古裝的想像?
繁雜、需一層一層穿上才算完成完整的一套。
  • 華人傳統服飾有何特色?
佈滿刺繡、繡花繡龍。

筆記♡
朝代更替,各朝代不同之處:花樣、立領、左右衽不同、袖口、裙擺。

為何宋朝皇帝穿官服,不穿龍袍?
因為顯現樸實、親民,與文武百官融合。

百官公服帽長為何?
避免交頭接耳。

明:五福捧壽、寶相花。

清:九五至尊。


小組討論♡
1. 隨著時代變遷,你們認為該如何保留傳統服飾的文化呢?抑或是你們認為服飾不斷地發展,就該跟著流行穿著最新的服飾?為什麼? 

舉辦活動,讓不認識的人知道這些傳統服飾,也讓曾經忘記的人再次記起來。可以去找尋拍攝劇組拍完後的戲服,來展示跟給民眾體驗。
不一定要都跟流行。在重要日子(慶典之類的)時可以穿傳統服飾。
保留傳統。 


2. 如若要向國際發揚服飾文化,除了原住民服飾,你們認為還有什麼服飾能夠代表台灣文化呢? 

白色背心、藍白拖、客家藍衫、旗袍。

3. 如果要教外國學生服飾文化,你們會怎麼教?

到博物館校外教學看實物服飾展。讓外國學生介紹,比較自己國家服飾。放有服飾特徵明顯的影片給大家分辨。

根據影片內人物穿著,判斷是為哪個朝代的人?
蘭陵王-魏晉南北朝。
我想應該有同學是知道蘭陵王是誰,所以就可以直接說出他是哪個朝代的人了呢~

補充♡
20170609中天新聞 穿搭風格看地區? 台南人愛「鮮豔的」


WebTVAsia TOP 10 - 男生無法接受的10種女生穿搭 第一名好可怕...



WebTVAsia TOP10 - 女生無法忍受的男生穿搭,看到第一名直接噴飯!





下面這個我覺得滿有趣的~



35種品味有待商榷的穿衣風格,你中槍了嗎?(上)

35種品味有待商榷的穿衣風格,你中槍了嗎?(中)

35種品味有待商榷的穿衣風格,你中槍了嗎?(下)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106-1 1129課程 華人社會與文化──中華文化對外交流/期中省思

時間在想讓它過得更快時,總不覺得快

在某個時間點到時,回過神來,原來這學期就快結束了呢!

這星期由老師上課的參考資料及課本的部分告了一段落

因接下來要開始進行學生報告的部分了

內心不由得開始緊張了起來

其實我做每件事、每個報告都會很緊張

但這堂課要準備的報告讓我有不同層次的緊張感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堂課老師講的東西可以說是我平常不會去認真思考的

也可以說對我來說是比較有深度的話題

所以換到自己要來準備在上課時跟大家分享討論的東西時

我想......必須得有一定程度才行

希望我開始準備時可以不要卡關。

在課堂中

Taiwan bar的『等燈!征服者入侵?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臺灣世界史 第1集

讓我覺得有趣極了!

一邊在歷史的介紹,一邊跟立安讚嘆這動畫設計及配音實在是太有才了

心裡也默默嘀咕以前學歷史時怎麼沒有這麼有趣的教材啊~

小組討論


第三組
A1.
秦朝的英文是chin,葡萄牙文的a代表名詞,而秦朝對中國人來說是最繁盛的緣故。
唐人街則是唐朝繁盛的關係,因此在海外的漢人自稱唐人而來。
A2.
是的,鄭和走舊路沒去發現新路。
A3.
掌握自身文化及學習素養,用新思維來互相學習對方優點及包容缺點。

在思考小組討論的第三題「臺灣的華語教師,在面對自身傳統文化價值觀與外籍學生民族文化衝擊時,該以怎樣的新時代思維進行課堂教學?」時,

我想到了以下的影片→




我覺得這個女孩講的很有道理。

各個國家真的有很多不理性的會種族歧視的人,甚至會因為理念不合而動手......

補:《說出我的名字》——美國華人留學生直面種族歧視





另外我覺得這個《說出我的名字》的活動也很有價值。


在面對自身傳統文化價值觀與外來人士的民族文化衝擊時,

我們該如何用新思維來互相學習對方優點及包容缺點,這是我們一生都要學習的事。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106-1 1122課程 華人社會與文化──科技、習俗和民生文化


誰是霸權結構的受害/益人?
男女雙方都有,既受害也受益。

人平等,但是結構不平等。社會結構以服務男性為優先。例:飯量。
對這個話題還滿有感觸的,
去買飯時,有些阿姨都會主動問男生要不要加飯,或是主動就幫男生多加一點。
而女生,總是被認為吃的一定不像男生那麼多,而女生如果主動想加飯的話,
好像總是會被覺得「這個女生好會吃、怎麼吃這麼多等等」不太好的評語。......?

女性在父權下,因被認為女弱,而得保障。
女性害怕衝突,被父母、社會、整個結構培養成自覺軟弱。(非身體虛弱)
舉例:換燈泡、修馬桶等等事情會請男人幫忙。(展現軟弱才會得人愛。)

男性被要求不可以哭、抱怨,所以被壓榨之事被爆出來的沒像女性的事件那麼多。
講到這個,最近在看的爸爸去哪兒第五季,
裡面明星教導小孩也總是會說「不要哭、沒什麼好哭的,你是男子漢!」
而小女孩哭時卻可以耐心等她,認為女生哭沒關係,惹人愛。
不過,他們都還是小孩子呀,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哭有什麼關係?
華人社會都是這樣從小的灌輸,一代傳一代,他們長大後也就會告訴自己
「不要哭、沒什麼好哭的,我是男子漢!」,
而把自己的受的很多委屈變為難以宣洩的情緒,埋在心裡。

服裝也是一個明顯的問題
因結構,女生穿得比較中性還可以、甚至是身穿男性打扮也並不會受到太大的攻擊
但男生只要穿得稍微女性化一點,就會被說得很慘。
這種情況在小孩子階段比長大成人後嚴重,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國小時,有個男同學有天穿了件粉紅的上衣來上課
別的男同學就直接對他說了「男生穿什麼粉紅色~」之類不太友善的言語。
可能從小就被教導粉紅色是女生的顏色吧!
所以他也自然而然覺得穿粉紅色衣服來上課的同學很奇怪。

而在爸爸去哪兒第五季裡因為背了一個有粉紅色的背包的jasper,
就被嗯哼說了「你怎麼背了一個女款的背包~」。

補:

jasper暖心祝嗯哼生日快乐 嗯哼拥抱致谢不忘笑小小春粉色书包




長大後可能因為能夠自己思考或受流行產業影響,
大家身上的衣服、配件充滿了五顏六色,
即便有男生身上出現了從小被認知為屬於女生顏色的粉紅色,也不足為奇。
也不太會有人特別去說哪個顏色是屬於哪種性別了。

小組討論
A1.可以從七月與九月兩詞判斷大約時間,而七月流火並非是指天氣炎熱,而是指酷暑消退,天氣漸漸轉涼的意思,大約是處暑轉秋分的時候;九月授衣的意思是天氣變冷,需要多添加寒衣的意思,大約在白露到寒露之間。

A2.
可以從衣料的材質來看,男性的衣料大多比較筆挺,女性的較柔軟,領口與袖口的軟硬鬆緊也不盡相同,同時男女也有領帶與領結的差異。此外,女性的衣料顏色大多比較鮮明且花俏,男性的衣服則是冷色與簡約佔大多數。鞋子的部分女性大多都穿細高跟,男性都穿寬低跟。

A3.
三節是春節、端午跟中秋節,可以介紹節慶的由來、活動、飲食文化等,以及討論這些節慶,與其他有相同節慶的國家間的差異。

A4.
知名的茶種有:珍珠奶茶、烏龍茶、日月潭紅茶......等。我們可以教導學生茶的種類、飲料店的點餐方式、名稱、臺灣茶的產地與試喝,教導形容口感。酒類的部分有燒酒、高粱與米酒等,是臺灣人會喝也會入菜的,料理有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等。

A5.
可以教導包禮金的金額(需包雙數)、禮金袋的顏色、合宜的服裝與吉祥話。

補:

清心福全-手搖飲街訪(老外篇)



珍珠奶茶😋😋😋

Andy Kincart,用20年愛台灣茶 【小人物大故事】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106-1 1115課程 華人社會與文化──宗教、社會觀、文學與藝術

讀後心得
針對「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文章裡提到:
這個性別結,是大家一起打的,我們都生活在其中,
要拆解這個結,也得一起把它拆解。
作者以他曾經在午夜買牛奶,跟一個女性擦身而過,他發現那女性怕他,緊張到把路讓給他為例來敘述特權的特質。
我想大多數女性都有類似經驗,在夜晚路上沒什麼人時,如遇到男性雖不一定會緊張到讓路,但總會不自覺的繃緊神經起來。
這是在父權體制成長,得到的教訓與經驗。

這週課堂一開始老師先給我們看了兩段小影片
一個是「輸贏一線間?」以及「窅娘的三寸金蓮」。
個人發表
Q1透過第一段影片的敘述,請思考文化素養與人權/女權間的關聯?
根據「人種」的不同會影響「人權」問題,再牽扯到大家的「文化素養」也會不同。
對於美國的白人與黑人間的比較,社會上有許多對這兩個種族有種種「不平等」,
造成大家所能獲得的東西會不同,而影響各自文化素養不同。
而「女權」又因為女性在「社會地位上」有比男性「低下」之感(弱勢)
而影響了女性的文化素養。
Q2三寸金蓮是多長?這個以帛纏足的陋習與近代女性有什麼相關性?
一寸大約為3.7公分,三寸大概10~11公分。
與現在女性在「出席重要場合」時或「因工作要求」大多都會選擇穿高跟鞋有相關。
不過我想關於現代女性要不要穿高跟鞋比起古代女性是被強迫纏足的,
高跟鞋的部分還是比較可以有彈性去選擇的。

接著談到了「作詞人方文山」在華語音樂上的貢獻
真心覺得他寫出來的文字都超厲害
也因為太久沒聽到周杰倫的這些經典作品
一度因這滿滿的中國風曲調加上意境深遠的詞彙而紅了眼眶呢
而李玉剛的剛好遇見你回家更是無限循環的聽
靜下來聽,他的聲音真的有種會逼哭人的魔力。

補充

勵志激勵短片|TALK 語錄:夢想轉動




小組討論
A1.儒家,由生觀死,佛教與道教。
A2.士:孔子、文昌帝君,農:神農大帝、媽祖(漁業),工:魯班,商:土地公、關公。
A3.娘、彩霞、孝莊文皇后。可能裹小腳的是窈娘與彩霞,因孝莊文皇后很討厭。李清照也可能有裹。
A4.與儒、孔子相似/仿古、中國人的委婉豪放。
初級:單字發音及會寫、詞義理解
中級:譬喻法、詞性
高級:字詞替換練習、句子分析
A5.宗教影響中國文化的部分開始介紹、參觀與介紹佛祖名稱、與介紹與人民的關係。

補充

方文山:夢想要有執行力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106-1 1108課程 華人社會與文化──語言、文字、教育和制度


對於一開始討論到的現代公民基本素養 vs.國際觀

老師有提到:「不是去過幾個國家跟會說幾種語言就叫做有國際觀。」

關於台灣在無知國家排行全球第三名報導-老師:「訪談只能代表所被採訪的人對這些事不了解。」


  • 補充

網路與媒體|台灣人真正的無知,就是相信了所謂的「全球無知國家排名」


新聞:台灣國際新聞報導不足,都報小的...,但公共電視的新聞可以看。
對於公視的新聞,商業倫理課的老師也有叫我們看過,
所以當老師提到周末的30分鐘整理新聞時我特別有感,
因為當我在看時真的覺得公視新聞的品質與其他台的相比高級很多。


  • 個人發表討論的問題-語言→

Q1身為基督徒的羅醫師的哲學觀偏向哪一家?從何得知?

墨家(兼愛)、儒家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也接近孟子的思想。

Q2羅醫師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溝通如何展現?

對護士(自省能力)、用台語與人交流、對學生(不藏私)。

Q3羅醫師於1959-1999在台灣工作期間,主要使用閩南語(臺語)溝通,為何使用台語?根據課本,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以推行國語運動。

老一輩的患者還是使用台語,用台語交流較為貼近。
有人有可能無法接受教育,還是使用台語。


  • 個人發表討論的問題-文字→

六書是漢字的構成原則,除了課本上的解釋與舉例,你是否知道其他簡潔的辨識方法?

影片教學(提到轉注、假借先不用看)
1.「拆」:字能拆成2個或2個以上有意義的符號嗎?
可拆-會意、形聲
不可拆-象形、指事

2.「唸」:拆後的字與拆前的字有聲音上的關係嗎?
有-形聲
沒有-會意

3.「想」:
有實際東西(實物)-象形(例:日-有「日」)
沒有實際東西(概念)-指事

拆解「洪嘉妤」😊
洪-會意
嘉-形聲(嘉&加)
妤-形聲(妤&予)
????😭😭😭


  • 小組討論

Q1.楷書自唐起為中國官方正式字體,但現今一般閱讀多使用字型為「新細明體」。那麼,華語教師在教材準備上,使用什麼字型?寫字教學時該注意什麼?

1:建議使用【無襯線體】,像是:黑體。因為無多餘變化及勾勒。
應該注意筆劃順序、文字由來解釋。

我自己另外還喜歡用微軟正黑體-也屬於無襯線體

Q2.以往的圖書以「經、史、子、集」分類,若採用當代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經、史、子、集」各在哪類?

2:經-哲學、宗教類、史-史地類、子-科學、藝術、社會科學 (百家專業)、集-散文文學、小說類。

Q3. 如果你是華語老師,關於臺灣所用的貨幣稱為「新臺幣」,你會教什麼?

3:教導鈔票貨幣上的圖畫由來、人物為誰何謂新台幣、舊台幣、鈔票顏色辨認、鈔票幣值數字的繁體字寫法。

Q4.現在教育制度有公立學校、私立學校、補習班,屬於古代的哪種教育制度?宋朝起至明清完善的科舉制度類似於現在的什麼考試?其中宋朝的「糊名」的規定與現代考試制度的哪項規定相似?

4:私塾、聯合考試(基測、會考、學測、統測……等)、考卷不記名方式(密封卷)遮掩學生姓名、減少批卷者認出考生的機會,防止作弊。



  • 補充
    • 漢字動畫 - 六書篇


かわいすぎ😍😍😍


    • 1300年科舉考試 產生700名狀元

    • 匯通天下 Money History 錢幣的故事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106-1 1101課程 華人社會與文化──語言教師的文化素養

課前閱讀
其中對於 《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從新移民子女談起》這篇,
裡面印象比較深的是有提到:「很多歧視其實來自文化差異和誤解,只要理解就能接納。」
我對於「只要理解就能接納」有點疑惑,
因為我不覺得所有事物只要去理解了,就能夠接納。

補:

中西方文化大不同 East vs West


老師給我們看了幾張圖片讓我們憑直覺試著判斷
圖中人物行為是屬於沒有「素養」還是沒有「文化素養」。

素養:(本來想是屬於描述個人行為,普遍大家不會做的事,但你做了)

  • 隱含了對道德和價值的觀念,是平日好的修養。具備後,個人才能與外界有合理且有效的溝通及互動。 屬於「公德」層面, 為社會所規範。 


文化素養:(本來想是屬於一個國家、民族、地區,大家所擁有的觀念)

  • 包含在素養概念內,屬個人「私德」範圍。有二意涵: (1)個人對於社會文化、社交行 為、語言使用、文學歷史哲學、 美學藝術等的基本概念或鑑賞能力的知識涵養(含文化知識); (2)個人將上述之資源,以靈活恰當的形式,運用於不同社會情境中,達到有效溝通地目的。
南投v.s.高雄 - 文化素養 - 紅燈右轉、高雄市左轉

討論
如果你是在臺灣教書的華語教師,你知道有一位宏都拉斯籍女學生(30歲)要參加一對臺灣友人的婚禮
Q1.你覺得她自己會怎麼穿?

顏色鮮豔、華麗的長禮服。
因為外國連高中畢業舞會學生已經都是盛裝打扮了,婚禮的裝扮一定是更加華美。

Q2.你會建議她怎麼穿?

樸素的套裝、小禮服。(不過那對台灣友人是網路部落客或時尚人士的話,就可以建議她穿比較浮誇一點去沒關係😭)

不過自己小時候幾乎都是穿牛仔褲去婚禮的,就是平常自己穿什麼就穿什麼去這樣。
不過在當天課堂上被砲轟這樣其實很失禮,實在是太慚愧了嗚嗚😥😥😥
已經很久沒參加婚禮了,不過12月有一場要參加,本來已經想說要穿牛仔裙......
什麼!連牛仔裙也不行,好吧......我再來想想到底要穿什麼好了😭
(所以是穿牛仔類的衣物去平常不太去的場合都很失禮嗎哈哈哈)

小組討論

Q1. ①文是以母語教學為主發點討論文化議題,這六個觀點在海內外華語也絕對可以採用,第四點跨學科領域的文化教學可以和哪些科目結合教學呢(以課中閱讀為例)? 

A1數學(算人數),歷史(儒家)


Q2. ③文和課中閱讀,作者的書寫方式偏向哪一家思想?從哪裡判斷得知? 

A2儒家:教師為中心。稱謂-伯母。

Q3.課中閱讀,在③文中,屬於哪種模式?該課文有什麼中華文化內涵?這種內涵要如何轉化為動態的跨文化應用能力? 

A3常規課中的文化教學。互動模式。
中華文化內涵:位階,家庭。
帶外籍生走入家庭,介紹家庭組織、各輩分稱謂。

Q4.根據②文〔二、教師自身的多元文化素養是否足夠〕這一段,你認為作者是否展現多元文化素養的精神?為什麼?


A4具備。但含有主觀意識,因文章有提及「包容」心態。


鴨仔蛋😱
一看到圖片覺得有點可怕!!!可是課堂上有學姊說很好吃......
老師也說是因為「不習慣」(飲食習慣),所以覺得噁。

對!!就像台灣豬血糕,如果認真去想是真的好像有點噁,
但因為我習慣了,台灣都這樣吃所以就會吃。

還有別的國家吃蟲蟲、蝸牛,也是因為大家的飲食習慣不同,
所以他們敢這樣吃一點都不奇怪。

補:
回家找了影片來看......

還是覺得有點恐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