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106-1 1122課程 華人社會與文化──科技、習俗和民生文化


誰是霸權結構的受害/益人?
男女雙方都有,既受害也受益。

人平等,但是結構不平等。社會結構以服務男性為優先。例:飯量。
對這個話題還滿有感觸的,
去買飯時,有些阿姨都會主動問男生要不要加飯,或是主動就幫男生多加一點。
而女生,總是被認為吃的一定不像男生那麼多,而女生如果主動想加飯的話,
好像總是會被覺得「這個女生好會吃、怎麼吃這麼多等等」不太好的評語。......?

女性在父權下,因被認為女弱,而得保障。
女性害怕衝突,被父母、社會、整個結構培養成自覺軟弱。(非身體虛弱)
舉例:換燈泡、修馬桶等等事情會請男人幫忙。(展現軟弱才會得人愛。)

男性被要求不可以哭、抱怨,所以被壓榨之事被爆出來的沒像女性的事件那麼多。
講到這個,最近在看的爸爸去哪兒第五季,
裡面明星教導小孩也總是會說「不要哭、沒什麼好哭的,你是男子漢!」
而小女孩哭時卻可以耐心等她,認為女生哭沒關係,惹人愛。
不過,他們都還是小孩子呀,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哭有什麼關係?
華人社會都是這樣從小的灌輸,一代傳一代,他們長大後也就會告訴自己
「不要哭、沒什麼好哭的,我是男子漢!」,
而把自己的受的很多委屈變為難以宣洩的情緒,埋在心裡。

服裝也是一個明顯的問題
因結構,女生穿得比較中性還可以、甚至是身穿男性打扮也並不會受到太大的攻擊
但男生只要穿得稍微女性化一點,就會被說得很慘。
這種情況在小孩子階段比長大成人後嚴重,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國小時,有個男同學有天穿了件粉紅的上衣來上課
別的男同學就直接對他說了「男生穿什麼粉紅色~」之類不太友善的言語。
可能從小就被教導粉紅色是女生的顏色吧!
所以他也自然而然覺得穿粉紅色衣服來上課的同學很奇怪。

而在爸爸去哪兒第五季裡因為背了一個有粉紅色的背包的jasper,
就被嗯哼說了「你怎麼背了一個女款的背包~」。

補:

jasper暖心祝嗯哼生日快乐 嗯哼拥抱致谢不忘笑小小春粉色书包




長大後可能因為能夠自己思考或受流行產業影響,
大家身上的衣服、配件充滿了五顏六色,
即便有男生身上出現了從小被認知為屬於女生顏色的粉紅色,也不足為奇。
也不太會有人特別去說哪個顏色是屬於哪種性別了。

小組討論
A1.可以從七月與九月兩詞判斷大約時間,而七月流火並非是指天氣炎熱,而是指酷暑消退,天氣漸漸轉涼的意思,大約是處暑轉秋分的時候;九月授衣的意思是天氣變冷,需要多添加寒衣的意思,大約在白露到寒露之間。

A2.
可以從衣料的材質來看,男性的衣料大多比較筆挺,女性的較柔軟,領口與袖口的軟硬鬆緊也不盡相同,同時男女也有領帶與領結的差異。此外,女性的衣料顏色大多比較鮮明且花俏,男性的衣服則是冷色與簡約佔大多數。鞋子的部分女性大多都穿細高跟,男性都穿寬低跟。

A3.
三節是春節、端午跟中秋節,可以介紹節慶的由來、活動、飲食文化等,以及討論這些節慶,與其他有相同節慶的國家間的差異。

A4.
知名的茶種有:珍珠奶茶、烏龍茶、日月潭紅茶......等。我們可以教導學生茶的種類、飲料店的點餐方式、名稱、臺灣茶的產地與試喝,教導形容口感。酒類的部分有燒酒、高粱與米酒等,是臺灣人會喝也會入菜的,料理有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等。

A5.
可以教導包禮金的金額(需包雙數)、禮金袋的顏色、合宜的服裝與吉祥話。

補:

清心福全-手搖飲街訪(老外篇)



珍珠奶茶😋😋😋

Andy Kincart,用20年愛台灣茶 【小人物大故事】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106-1 1115課程 華人社會與文化──宗教、社會觀、文學與藝術

讀後心得
針對「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文章裡提到:
這個性別結,是大家一起打的,我們都生活在其中,
要拆解這個結,也得一起把它拆解。
作者以他曾經在午夜買牛奶,跟一個女性擦身而過,他發現那女性怕他,緊張到把路讓給他為例來敘述特權的特質。
我想大多數女性都有類似經驗,在夜晚路上沒什麼人時,如遇到男性雖不一定會緊張到讓路,但總會不自覺的繃緊神經起來。
這是在父權體制成長,得到的教訓與經驗。

這週課堂一開始老師先給我們看了兩段小影片
一個是「輸贏一線間?」以及「窅娘的三寸金蓮」。
個人發表
Q1透過第一段影片的敘述,請思考文化素養與人權/女權間的關聯?
根據「人種」的不同會影響「人權」問題,再牽扯到大家的「文化素養」也會不同。
對於美國的白人與黑人間的比較,社會上有許多對這兩個種族有種種「不平等」,
造成大家所能獲得的東西會不同,而影響各自文化素養不同。
而「女權」又因為女性在「社會地位上」有比男性「低下」之感(弱勢)
而影響了女性的文化素養。
Q2三寸金蓮是多長?這個以帛纏足的陋習與近代女性有什麼相關性?
一寸大約為3.7公分,三寸大概10~11公分。
與現在女性在「出席重要場合」時或「因工作要求」大多都會選擇穿高跟鞋有相關。
不過我想關於現代女性要不要穿高跟鞋比起古代女性是被強迫纏足的,
高跟鞋的部分還是比較可以有彈性去選擇的。

接著談到了「作詞人方文山」在華語音樂上的貢獻
真心覺得他寫出來的文字都超厲害
也因為太久沒聽到周杰倫的這些經典作品
一度因這滿滿的中國風曲調加上意境深遠的詞彙而紅了眼眶呢
而李玉剛的剛好遇見你回家更是無限循環的聽
靜下來聽,他的聲音真的有種會逼哭人的魔力。

補充

勵志激勵短片|TALK 語錄:夢想轉動




小組討論
A1.儒家,由生觀死,佛教與道教。
A2.士:孔子、文昌帝君,農:神農大帝、媽祖(漁業),工:魯班,商:土地公、關公。
A3.娘、彩霞、孝莊文皇后。可能裹小腳的是窈娘與彩霞,因孝莊文皇后很討厭。李清照也可能有裹。
A4.與儒、孔子相似/仿古、中國人的委婉豪放。
初級:單字發音及會寫、詞義理解
中級:譬喻法、詞性
高級:字詞替換練習、句子分析
A5.宗教影響中國文化的部分開始介紹、參觀與介紹佛祖名稱、與介紹與人民的關係。

補充

方文山:夢想要有執行力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106-1 1108課程 華人社會與文化──語言、文字、教育和制度


對於一開始討論到的現代公民基本素養 vs.國際觀

老師有提到:「不是去過幾個國家跟會說幾種語言就叫做有國際觀。」

關於台灣在無知國家排行全球第三名報導-老師:「訪談只能代表所被採訪的人對這些事不了解。」


  • 補充

網路與媒體|台灣人真正的無知,就是相信了所謂的「全球無知國家排名」


新聞:台灣國際新聞報導不足,都報小的...,但公共電視的新聞可以看。
對於公視的新聞,商業倫理課的老師也有叫我們看過,
所以當老師提到周末的30分鐘整理新聞時我特別有感,
因為當我在看時真的覺得公視新聞的品質與其他台的相比高級很多。


  • 個人發表討論的問題-語言→

Q1身為基督徒的羅醫師的哲學觀偏向哪一家?從何得知?

墨家(兼愛)、儒家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也接近孟子的思想。

Q2羅醫師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溝通如何展現?

對護士(自省能力)、用台語與人交流、對學生(不藏私)。

Q3羅醫師於1959-1999在台灣工作期間,主要使用閩南語(臺語)溝通,為何使用台語?根據課本,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以推行國語運動。

老一輩的患者還是使用台語,用台語交流較為貼近。
有人有可能無法接受教育,還是使用台語。


  • 個人發表討論的問題-文字→

六書是漢字的構成原則,除了課本上的解釋與舉例,你是否知道其他簡潔的辨識方法?

影片教學(提到轉注、假借先不用看)
1.「拆」:字能拆成2個或2個以上有意義的符號嗎?
可拆-會意、形聲
不可拆-象形、指事

2.「唸」:拆後的字與拆前的字有聲音上的關係嗎?
有-形聲
沒有-會意

3.「想」:
有實際東西(實物)-象形(例:日-有「日」)
沒有實際東西(概念)-指事

拆解「洪嘉妤」😊
洪-會意
嘉-形聲(嘉&加)
妤-形聲(妤&予)
????😭😭😭


  • 小組討論

Q1.楷書自唐起為中國官方正式字體,但現今一般閱讀多使用字型為「新細明體」。那麼,華語教師在教材準備上,使用什麼字型?寫字教學時該注意什麼?

1:建議使用【無襯線體】,像是:黑體。因為無多餘變化及勾勒。
應該注意筆劃順序、文字由來解釋。

我自己另外還喜歡用微軟正黑體-也屬於無襯線體

Q2.以往的圖書以「經、史、子、集」分類,若採用當代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經、史、子、集」各在哪類?

2:經-哲學、宗教類、史-史地類、子-科學、藝術、社會科學 (百家專業)、集-散文文學、小說類。

Q3. 如果你是華語老師,關於臺灣所用的貨幣稱為「新臺幣」,你會教什麼?

3:教導鈔票貨幣上的圖畫由來、人物為誰何謂新台幣、舊台幣、鈔票顏色辨認、鈔票幣值數字的繁體字寫法。

Q4.現在教育制度有公立學校、私立學校、補習班,屬於古代的哪種教育制度?宋朝起至明清完善的科舉制度類似於現在的什麼考試?其中宋朝的「糊名」的規定與現代考試制度的哪項規定相似?

4:私塾、聯合考試(基測、會考、學測、統測……等)、考卷不記名方式(密封卷)遮掩學生姓名、減少批卷者認出考生的機會,防止作弊。



  • 補充
    • 漢字動畫 - 六書篇


かわいすぎ😍😍😍


    • 1300年科舉考試 產生700名狀元

    • 匯通天下 Money History 錢幣的故事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106-1 1101課程 華人社會與文化──語言教師的文化素養

課前閱讀
其中對於 《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從新移民子女談起》這篇,
裡面印象比較深的是有提到:「很多歧視其實來自文化差異和誤解,只要理解就能接納。」
我對於「只要理解就能接納」有點疑惑,
因為我不覺得所有事物只要去理解了,就能夠接納。

補:

中西方文化大不同 East vs West


老師給我們看了幾張圖片讓我們憑直覺試著判斷
圖中人物行為是屬於沒有「素養」還是沒有「文化素養」。

素養:(本來想是屬於描述個人行為,普遍大家不會做的事,但你做了)

  • 隱含了對道德和價值的觀念,是平日好的修養。具備後,個人才能與外界有合理且有效的溝通及互動。 屬於「公德」層面, 為社會所規範。 


文化素養:(本來想是屬於一個國家、民族、地區,大家所擁有的觀念)

  • 包含在素養概念內,屬個人「私德」範圍。有二意涵: (1)個人對於社會文化、社交行 為、語言使用、文學歷史哲學、 美學藝術等的基本概念或鑑賞能力的知識涵養(含文化知識); (2)個人將上述之資源,以靈活恰當的形式,運用於不同社會情境中,達到有效溝通地目的。
南投v.s.高雄 - 文化素養 - 紅燈右轉、高雄市左轉

討論
如果你是在臺灣教書的華語教師,你知道有一位宏都拉斯籍女學生(30歲)要參加一對臺灣友人的婚禮
Q1.你覺得她自己會怎麼穿?

顏色鮮豔、華麗的長禮服。
因為外國連高中畢業舞會學生已經都是盛裝打扮了,婚禮的裝扮一定是更加華美。

Q2.你會建議她怎麼穿?

樸素的套裝、小禮服。(不過那對台灣友人是網路部落客或時尚人士的話,就可以建議她穿比較浮誇一點去沒關係😭)

不過自己小時候幾乎都是穿牛仔褲去婚禮的,就是平常自己穿什麼就穿什麼去這樣。
不過在當天課堂上被砲轟這樣其實很失禮,實在是太慚愧了嗚嗚😥😥😥
已經很久沒參加婚禮了,不過12月有一場要參加,本來已經想說要穿牛仔裙......
什麼!連牛仔裙也不行,好吧......我再來想想到底要穿什麼好了😭
(所以是穿牛仔類的衣物去平常不太去的場合都很失禮嗎哈哈哈)

小組討論

Q1. ①文是以母語教學為主發點討論文化議題,這六個觀點在海內外華語也絕對可以採用,第四點跨學科領域的文化教學可以和哪些科目結合教學呢(以課中閱讀為例)? 

A1數學(算人數),歷史(儒家)


Q2. ③文和課中閱讀,作者的書寫方式偏向哪一家思想?從哪裡判斷得知? 

A2儒家:教師為中心。稱謂-伯母。

Q3.課中閱讀,在③文中,屬於哪種模式?該課文有什麼中華文化內涵?這種內涵要如何轉化為動態的跨文化應用能力? 

A3常規課中的文化教學。互動模式。
中華文化內涵:位階,家庭。
帶外籍生走入家庭,介紹家庭組織、各輩分稱謂。

Q4.根據②文〔二、教師自身的多元文化素養是否足夠〕這一段,你認為作者是否展現多元文化素養的精神?為什麼?


A4具備。但含有主觀意識,因文章有提及「包容」心態。


鴨仔蛋😱
一看到圖片覺得有點可怕!!!可是課堂上有學姊說很好吃......
老師也說是因為「不習慣」(飲食習慣),所以覺得噁。

對!!就像台灣豬血糕,如果認真去想是真的好像有點噁,
但因為我習慣了,台灣都這樣吃所以就會吃。

還有別的國家吃蟲蟲、蝸牛,也是因為大家的飲食習慣不同,
所以他們敢這樣吃一點都不奇怪。

補:
回家找了影片來看......

還是覺得有點恐怖啊😭😭😭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106-1 1025課程 華人社會與文化── 學術與文化

上課
一開始聊到跟華語教師工作有關的事情。
有些職業是要真的從事過後,才會知道並不如政府、媒體上講的那麼美好。
我就在思考,是只有「華語」教師面臨這些問題,
還是如日語教師、美語教師,所有教語言的老師都有類似的處境呢~

個人發表→考題
有沒有中國近代史相關的題目?
印象中是沒有的。
台灣的華語教師需不需要對中國近代史有基礎認識?
需要。因為對中國不了解的話,有很多牽扯現在兩岸的問題很難去解釋。

個人發表→影片
為什麼甲午戰爭在東北打,清卻割讓了臺灣和澎湖群島?
一開始在影片聽到的理由是「莫名其妙」😭?
是因為地理、戰略位置的關係,日本:大東亞主義。
建設臺灣的有誰?
日本人孫中山、蔣中正

臺灣為什麼從日本殖民變回中華民國領土?
日本戰敗,受戰略、政治因素影響。
中國(我要~!)、英國(給他!)、美國(給他!)→日本(好吧!)受勢力影響

小組討論
學校停車場內出現一輛腳踏車,身為先秦學術四家 (儒、道、墨、法)代表的你,會怎麼處理這輛腳踏車?
儒:教育、勸導
:清淨無為,看到了,但就放在那就好
:寫紙條,牽去適當位置擺放
:違反校規,找出違規者並開罰
你認同哪一家的思想(精神)與做法(實際)?
認同道家,看到了,但就任腳踏車放在那就好。  
【在討論時我直覺就是覺得認同道家,不過老師之後講到或許你認同的思想跟你會做的舉動會有所不同,所以我又想了一下我自己有時候看到時心中想的是法家:(就是看到一堆亂停或突然有一台停在莫名其妙的位置)會有點疑惑又有點煩躁時就會覺得要懲罰一下,不過做法就是道家:看了一眼、嗯還是就擺在那好了......
你是如何培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自學力的?如果你是華語教師,你如何協助學生自學?
透過網路資訊、大眾媒體、圖書館及與人相處,知識來源隨手可得。
可以出一個令他們有興趣的報告,協助他們以上網或查閱書籍的方式作為引導,幫助他們能夠自己找出所需資訊並做出報告,能更深入了解與學習。             
請整理L3,「中華文化形成與發展」各朝代的重要轉捩點。
新石器→農業社會型態產生、製作禮器、宗教觀念產生
傳說→三皇五帝成為共同祖先、國家與民族型態產生
夏商周→最先由史書記錄、青銅器、甲骨文、尊王攘夷、封建制度
秦朝→統一度量衡、貨幣制度、水利建設、道路、長城建設
漢朝→開通絲路、華夏民族成為

魏晉南北朝→九品考試制度、山水畫、聯姻促進文化融和
隋唐→再度統一中國、對外國家交流頻繁、科舉制度完善、唐詩
五代十國→社會生產、開創『詞』的問題、陶瓷、造紙
宋朝→重文輕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理學、宋詞古文八大家
元→首位非漢族建立政權、元曲、統一歐亞大陸、重武輕文
明→海外拓展經貿,改革封閉政策鄭和下西洋
清→守舊封閉、洋務派引進外國科技
中華民國→提倡民主、科學、新道德、新文學、總統直選

讀後心得→
課本第3課的內容幫我複習了國中歷史課教的(高職的時候都都沒有什麼在學歷史了)
而第4課則是喚起了高職時國文課所學的(不過裡面介紹的隋唐佛學是以前沒聽過的,天臺宗、禪宗、華嚴宗??😭😭還是有聽過也忘記了......)
然後我喜歡這天在課堂上閱讀的小文章~😍
雖然小時候都沒人問我「你長大比較想做王永慶還是吳大猷?」哈哈哈😂
西方國家「學歷不等於學問」的觀念以小布希總統與林肯總統來做比較讓我不禁莞爾一笑,只是換放在台灣,雖然如果是高學歷、名校但事情做不好的人「必定」會被人拿來當茶餘飯後調侃的話題「啊~念到台大還不是如此~~」之類的。但如果學歷不高、念的學校不好,雖然有成就但別人看他的感覺總還是會帶點算是輕視的意味。(這是我自己從小觀察的啦,或許我看到的只是極小部分負面的案例而已)
我喜歡文章中寫的「他們的例子應是告訴我們,自學力如果夠好,學校所學應只佔一生所學的一小部分。離開學校不該是學習的結束,而是更重要學習的開始。在學時期,用功不該是為了高學歷,而是為了累積一生受用的自學力。」只是,要有這樣的想法有點困難,因為我覺得在台灣大部分的學生用功就是為了高學歷,在工作能力還未被公司看見前,讓學歷說話!當然,現在有在慢慢改變,有能力、技術比高學歷更重要。



補:

學歷大貶值?! 87%上班族:未必是就業保證


退休後新生活 學用電腦搜一下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106-1 1018課程 華人社會與文化── 華語師資認證比較


預習兩份簡章後,先比較出了兩者的差別
  • 中國-面試(面對面)
  • 台灣-口試(面對機器錄音)
  • 中國-及格分數?
  • 台灣-有非選擇題、每科及格60分(口試四級及格)
  • 中國-筆試分三部分150題
  • 台灣-筆試分科四科
個人發表-華語初級課程較容易談論到的類型
  • 初級(複述、詞彙增加〈具體〉):物質文化(食衣住行)、風俗習慣(節慶、過年)、社會關係(人情、面子、人際關係)
  • 中級(討論、句型增加、〈具體-抽象〉→循環進行):宗教信仰(佛教、民間信仰)、儀式行為(婚、喪、喜慶)、社會結構(家庭、宗族)
  • 高級(書寫、針對性〈抽象〉):典章制度、學術思想等等
個人發表-
誰可以當中華民國的中小學老師?
(自己思考)師範大學出來的人、有教師執照的人→(實際上沒這麼簡單!!)大學修畢教育學程→完成教育實習→考取教師資格檢定考,獲得教師證→通過教師甄試並試教者。 

誰可以當中華民國的華語教師?
(自己思考)教師資格證、外語能力→(實際上)取得學士學位(含)以上者。符合「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第 5 條規定報名者 。具教學經驗報名者(僑委會立案僑校滿 3 年,且教學時數達 200 小時以上)。 持海青班二年制華語文相關類科結業證書報名者 。

  • 兩者比較-要成為中小學老師過程比較嚴格! 
個人發表-師資證照報考條件

對於台灣與中國比較:
  • 我認為中國的「遵守法律,熱愛國際漢語教育事業。」-遵守法律也要特別列出來,人民是有多不守法啦?!😭
  • 「中國公民普通話水平達到 普通話水平測試2級甲等 (含)以上」-這應該是因為各省的口音真的相差太多了才還需要除了考試的筆試與面試外另外考這個😂。(台灣雖然各地區也有一些差異但不會到聽不懂,不過也有考華語口語與表達來確認應試者的發音)p.s.是真的有聽過中國人在講我聽不懂的中文
個人發表-考試範圍

中國考師資v.s.台灣考能力

內容互相對照:
漢語教學基礎=漢語語言學
漢語教學方法=華語文教學
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 華人社會與文化 

中國的:教學組織與課堂管理 &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 ←重要!!!  
老師在課堂上強調華語教學核心 - 教學

另外台灣的: 國文、☆華語口語與表達

小組討論

Q1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認證標準及其考試形式之優點

  A1嚴謹、著重教學、內容在各種領域皆有涉獵,較有檢核力。

Q2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科目大綱及其考試形式之優點

  A2科目大綱較廣泛深入,考試內容較好掌握。

Q3看過兩岸的師資比較,你們認為臺灣或中國的師資考試,有哪些部份值得保留,哪些可以互相學習?

  A3台灣應該多一些面試、多學習中國大陸的課堂管理,台灣可保留語言學的部分。 



在預習的時候,我對中國的「國際漢語教師證書」的「國際」兩字很敏感。
因為我在想台灣有一些看似重要的檢定出了台灣後是派不用場的。
而台灣的「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與中國的「國際漢語教師證書」,是不是中國的才是在國際上會被承認、都通用的呢?😨

另外對於台灣及中國的考試,真的是各有好壞。

一開始看到中國有面試:(說課、試講、問答)時有膽小了一下。
因為相對台灣只要對錄音機進行口試,面試真的會讓人很緊張!!!
但又換個角度想,真的是要進行面試才能知道應試者是圓是扁、是否真的有教學能力。😳

而台灣的部分除了選擇題,問答題、翻譯等等我覺得也不是這麼好寫好拿分的。

台灣的「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進行模式就真的是台灣風格,我們從小教受這種教育,在面對這種考試時,真的會比較拿手一點。(雖然分科考很花時間又考很細)

好吧!......講真的中國的「國際漢語教師證書」考試,是真的比較考實務上的。
有著重在華語教學核心 - 教學!!!


補充:
請問國際認可的華語教師資格是哪一認証?
http://red049.redmedia.com.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q002&Category=102460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106-1 1011課程 華人社會與文化──華語師資題目分析


心得→
之前聽老師說「華人社會與文化」這一個考科就是考常識
我想說那應該就是考我們生活中的習俗、習慣等等的,應該是最容易的科目吧?😏😏
直接做題目才知道,原來事情真的不是憨人所想的那麼簡單😱😱😱
在寫完第一份試卷的第一頁時,我就有點寫不下去了
因為幾乎每題都沒有辦法完全確定答案……自尊心受創😖但還是有把三份試卷做完~💪
當然,對了解答後錯超多的……2015-82016-172017-15!! 太挫折了!😥😥😥😥
如果在以前要考大考前自己的國文考成這樣的話,一定先哭個一星期。(哭完再振作)

其實之後再看看題目對照正確答案,覺得錯的題目裡應該有三分之二是自己文學素養不夠、另外三分之一是真的是「誰知道啊?!」的題目,超級冷門!
P.S.當然對的題目裡有些真的也是「誰知道啊?!」然後是瞎猜對的。



另外關於非選擇題......
我只能說每一題我都寫不出來😵😵😵
像是有題要說明媽祖跟台灣的關係....(我大概知道媽祖的由來跟活動,但我覺得我寫出來的答案根本不值得閱卷人員給我一題20分,可能只拿的到其中的5分而已吧嗚嗚
所以我上網查了每題非選的資料稍微研究了一下,這真的要對這些內容很熟才能回答的漂亮啊😣不然如果運氣不好,出了一個自己完全不知道的習俗......這只能明年再來繳報名費了吧💣💥

小組討論→

💬Q1:列出「華人社會與文化」歷屆考古題類型。

A1:典籍,時事,藝術,習俗,歷史,古文詩詞,建築(地理),書法,公民,戲曲,書信。

💬Q2:挑選1題該屆最難的單選題,來考同學(的常識)

A2:13.東南亞諸國自古以來與中國往來密切,其中古代稱為「扶南」的是現在哪一個國家? D.柬埔寨。
(因為還有真的很不知道答案是什麼的題目,所以我們這組又挑了兩題來問😂
19.台灣客家人有所謂的六堆文化」,請問六堆」是何義?D.前後中左右先鋒六隊自衛組織。26.下列詞彙,何者與中國古代圖書形制的演進有關?A.葉子)

💬Q3請從免費試題中挑選,具有華人社會與文化的題目分享,並說明其考題特徵有何華人社會的隱形文化?

A3第十大題文章題。
*隱形文化:貧困家庭為改變地位,送小孩出國讀書。
*顯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概念。但這樣導致小孩變成了書呆子。
其實小孩都有各自的長處,企業主必須從源頭開始改變,採用擁有各別特色的年輕人。

💬Q4華語教師和外籍學生的考試都有社會與文化的內容,差別在哪裡?為何呈現如此差異?

A4華語教師:些許冷門,崇尚標準答案。
外籍學生:題目較活用,生活。
因為我們比較制度化,而外籍學生較自由。

(如果拿考華語教師給外籍學生寫的話,那真的大家都不用玩了😂連我們自己都寫不太出來了阿💥😭)


補充資料
最後看了一個新聞

全球中文熱! 華語師年薪百萬起跳



這個檢定真的不簡單
但可以通過的話,真的希望無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