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自我評量+6/27期末總結

6/27上課內容筆記

老師解釋:

小組報告總結

  • 查證教學內容:兩兩討論答案→要確定PPT上教的概念、理論是無誤的
  • 確認教學對象:兩兩討論答案→因材施教,例如初學者的話就不能教太難
  • 確認教學目的:兩兩討論答案→可以透過活動、遊戲來看學生是否真的知道這堂課在學什麼
  • 決定拼音系統:兩兩討論答案→依據教學對象及教學目的,來看是要教(台灣本土)注音符號還是(中國、國際用)漢語拼音
  • 注意簡報字型:兩兩討論答案→字型筆畫不可以選太潦草隨興的,要標準一點讓學生比較清楚
  • 教學圖片/資源出處:兩兩討論答案→不要侵權,圖片的呈現也要清楚讓學生知道這張圖片在講什麼
  • 小心教學用語:兩兩討論答案→盡量避免台式中文
  • 師生/生生互動:兩兩討論答案→設計教案及上課時要平衡分配
  • 反思課堂流程:兩兩討論答案→老師及學生都可以做,看哪裡還需要加強的
小組報告/教學思考
兩兩討論

Q1.為何交代功課比課程總結多 (2:0)? 
1.從小老師幾乎都這樣做,習慣交代功課的方式。不知道課程總結實際該怎麼做。
Q2.為何活動設計競賽類型多於合作 
類型(5:1)? 
2.競賽的方式比較好設計,也有從小都這樣玩的關係。
Q3.右列同學們設計的教學報告活動, 
有哪些可以讓學生自己組織進行? 
3.戲劇表演跟分組競賽可以讓學生自己組織進行。
Q4.有什麼活動方式可以讓全班一起 
參與,但不需競爭,老師/學生都能 
檢視自己的教學/學習效果?
4.戲劇。老師可以先示範後,分每個小組自己設計劇情,課程最後大家上台發表,增加趣味性又可檢視學生是否會。

老師總結:


自我評量

(1)經過這學期,什麼是華語口語與表達課程的意義?為何在華語學程,你需要學習該課程? 

華語口語與表達」課程裡的聲、韻、調及音韻規則等,給了我們這些母語人士再一次認識自己語言的機會。也讓我們學習我們不該只是會說,更該懂得為何我們這麼說、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教別人這樣說等。也去發現、糾正自己的台式發音、講話用法。也學習不同與台灣的注音符號的「漢語拼音」,在世界通用的漢語拼音,是我們未來想教外國人中文時,不可或缺的拼音法。

(2)在教學方法、教材使用、課程安排及教學評量這四方面,本堂課給你的影響是什麼?


這堂課和「華人社會與文化」一樣都有需要課前閱讀講義及課本,然後同學上課討論、再做更多延伸、老師提點要點,課後整理coggle、完成BLOG課堂紀錄與心得書寫。每周都有每周該做的準備、該寫的收尾。這次不一樣的是,課程內容多有正確答案,也有期中筆試要考,緊繃了不少。但人就是要被逼的吧!不管是課程逼迫或是自我要求,我想我都得到了相比在上漢語語言學時,老師不同的見解及學習、了解、記憶漢語音韻規則的方法。讓我可以用更寬廣的角度看待華語口語與表達
 
(3)在未來的華語文教學課室,你會如何應用這門課所學? 


這些連母語人士都不太認識的規則,因為這堂課,現在我能跟自己同學以帶領、發現不同的方式講解起什麼是「一、不變調」或是其他漢語的音韻等規則了!我想我會記得老師說的,與其一股腦的講你想告訴學生的語法規則,還不如用讓他們發現生活中講話時有哪些不一樣後的方式,當老師的再進行歸納與講解。

(4)自評滿分10分,這學期你會給自己幾分?請自我評價你這學期的表現(課堂/BLOG整理/期中考/報告)? 


課前閱讀部分,講義跟課本的部分我都有讀。然後,這學期課堂表現我覺得自己跟上學期表現相比有點差強人意的地方是上課態度。這學期煩惱的事情太多了,讓我有時候上課都心不在焉,我自己也有察覺,但心裡實在是太煩躁了所以有時會斷線活在自己的世界,但小組討論時我還是很認真想跟大家一起找尋答案。然後每周的小組coggle整理我從沒有缺席,跟組員們一起整理每周上課重點。BLOG整理,這學期也都沒有遲交過,有時候怕自己會忘記上課抄的內容是在講什麼,還會上完課當天晚上就寫完上傳。期中考的部分,雖然讀是有讀但還是準備不夠充分,所以考得不夠好,也發現我心裡要選的答案是對的但填出來的答案是錯的的這種情況,說明考試時我精神不夠專注待加強。報告部分,我選擇教我覺得很有趣的「一、不變調」,努力的修了幾次想把自己負責的部分不要講的太難,但當然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也很開心同學們可以看到報告中不一樣的問題,讓我可以修正。
總結以上,最後我想給自己7分。

結語
我想這是最後一篇部落格了,寫這個讓我覺得最開心的是找補充資料,有時候貼上的是我以前有看過的影片,影片有符合當週主題;有時候是為了找符合當週主題的補充資料,所以多看影片、文章。每次都讓我的內心又更豐富了一些。有時候也覺得寫這個麻煩,但「每一篇都要交、都不要遲交的心」總是督促著自己。
慶幸因每週的紀錄,所以到最後才得以反覆回味這些課堂的軌跡。

希望最後的華語口語與表達」跟漢語語言學2」可以順利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20180620 106-2 第四組報告

這週來到最後一組的教學
我對這組的coggle部分聽完後比較沒有印象......😅

小組討論
(白安-是甚麼讓我遇見這樣的你)

  • 聽完這首歌後,請各組討論出:這首歌哪些地方的聲母發音聽起來很奇怪?
再(ㄗㄞˋ)→(ㄘㄞˋ)、足(ㄗㄨˊ)(ㄘㄨˊ)。ㄓㄔㄕㄗㄘㄙ不分。

P.S.是因為白安的特殊唱腔所以才讓她的發音有點奇怪嗎......這是故意還是就是發不准呢😅
  • 請舉出容易被搞混聲母的詞。
熱(ㄖㄜˋ)(ㄌㄜˋ)、吃(ㄔ)(ㄘ)、是(ㄕˋ)(ㄙˋ)。

再來是ㄓㄗ、ㄔㄘ、ㄕㄙ、ㄍㄎ、ㄋㄌㄖ的發音、詞語教學。

我覺得負責「教學」這部分的同學,發音不錯而且很認真帶動氣氛!

我覺得暖身活動.聲母Tempo這個活動這樣的玩法對外國學生來說太難,因為詞彙認識多寡的問題。
就連我們母語人士,也會因為緊張之類的問題會有突然想不出來的時候了哈哈哈。
有同學提出可以改成有「主題性」的玩法。例如,水果、運動等等。

最後一個遊戲是要想詞彙,也要拚速度。
我覺得還不錯,有時間可以先在台下想一個,然後再衝上去,
當然,太慢還是沒分啦(哈哈就是我)!

最近比較常看的綜藝節目是「綜藝玩很大」,
就像老師說的,綜藝節目有很多遊戲我們可以簡化或改編後拿來教學上用

補:

RFJ小組破冰遊戲《哈味Tempo》




我第一次看到這種玩法😂😂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20180613 106-2 第三組報告

這週的報告組別很特別
她們是使用「注音符號」來做教學。

首先coggle的部分我覺得有幾條支線有一點小雜亂
不過特別的是
她們有附連結,連至自己整理的聲母表、課本的單元音舌位圖。

小組討論
Q1請問台灣人容易混淆的韻母有什麼?為什麼?
ㄣㄥ、音很接近,打字時常常不知道那個字下面到底要拼哪一個。ㄢㄤ、音很接近,而且有些台灣人對發音不是很講究。

Q2外國人在學習韻母時可能遇到什麼發音問題?(以自身科系為出發點)
日本人,捲舌音、ㄜ。ㄨ、與日語う發音方式不同。

  • 第三小組的答案:
1-1ㄧ、ㄩ:台語母語者較無法把ㄩ發音標準。例:黃玉(ㄩˋ)靖→(ㄧˋ)
1-2ㄢ、ㄤ。
2日本,難發ㄩ、ㄤ、ㄢ。

小劇場時間!!「結合韻」
覺得這組旁白跟演員間配合的滿好的,臨時演員也演得很有趣。
但就像老師講的,內容想教學的東西不夠全面。

遊戲部分
哈哈哈我對注音符號也太不熟了竟然寫錯:ㄏㄤ!何これ😅人家教學的可是韻母,我怎麼寫出聲母了。

然後我覺得不管寫手或寫背都會讓人覺得癢癢的哈哈(有些人被別人碰到就會很敏感之類的。

喔!然後我發覺因為我是左撇子,因為我寫字的「筆畫順序」跟別人方向不一樣,
所以導致我前面的人一直猜不出我在寫什麼,然後我換個方向寫她好像就有懂我在寫什麼了
所以筆畫怎麼進行的對讓人認字好像有差的樣子。

補:

翟神問了一個全民痛苦回憶:文字筆畫順序寫對有何意義?

【TVBS】不只通用字增加! 國字筆順也「統一」教學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20180606 106-2 第二組報告

課堂討論
  • 學習唱中文歌有助學生學習中文嗎?(請從發音、聲調、詞彙解釋)
我們這組覺得唱中文歌對發音的練習可以,但對於聲調較不行,因為唱歌會為了好唱或其他對那首歌的設定,然後會把本來字詞的聲調改變,而學習詞彙也比較難。
  • 請利用3分鐘討論,並以一首歌做示範。
我們選擇可以從兒歌入手「兩隻老虎」,較簡單、適合初學者。

我覺得這組台風很不錯,尤其是品綺同學很落落大方,而且很生動,讓我印象深刻,超級值得學習!

他們一開始用看牙醫的故事帶四聲,真的太可愛了,除了帶大家發音還有搭配動作。
之後大家就一起練習代表四聲的動作,最後還有面對面比賽,我一直呈現一個很遲鈍的狀態哈哈。

最後的「扇子(是)怎麼來的?」-又是一個故事啊太可愛了!

不過講到四聲「送來的」,我頓了一下,因為這樣講真的滿奇怪的,
不過這對外國人不知道的人可能就不會發覺,所以我學到我們在舉例子時要注意詞句的編排。
同學提到改成前面加你/我/他+偷/贏/買/送+的,這樣就都適用了。


我覺得課後功課可以讓大家拍影片
給大家一段文章不用太長,學生回家要邊念邊比出動作手勢錄起來,
下周在課堂放出來,大家可以看有沒有錯的地方,老師可以再加強特別有問題部分的教學,學生又可以複習。




t:老師 s:學生

t 說s 聽
s聽 t 說
t 說s 說

→根據不同國家學生(歐美v.s.亞洲),因個性不同,教學方法可不同。

補:

幼兒漢語拼音1 聲調兒歌


Four Tones-Learn Chinese Mandarin speak-Learning Chinese.mp4



Learn Chinese Tone Pairs: How to Practice and Master Mandarin T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