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106-1 1220課程 主題報告三 飲食

準備的過程、討論的心得、報告設計的想法

這個「飲食」的主題一開始是由其中一位組員提出,
之後因為怕「飲食」跟其他組撞主題,
還有再多找兩個備用主題(忘記是什麼了~)來排名(飲食大家討論排第一),
最後各組都是不同主題,所以我們就以「飲食」為主題開始製作報告。

因為照自己的經驗,
小組討論常常沒有人會出聲,報告也會一拖再拖
所以我自己上大學一年後有個習慣是:
自己先把整體報告大綱想出來,再給大家看哪邊奇怪再進行修改跟分配工作。

下面是我一開始想的大鋼↓
封面
目錄
選擇主題原因
淺論飲食、普遍印象中的華人飲食
海外華人圈各國家飲食淺談
深入中國大陸飲食
深入台灣飲食
探討這些飲食的背景跟意義、對我們的影響
小組討論
(補充)
封底

然後除了有討論調整各組員要負責的各個項目比重外,大家都認為這是個完整的大綱。
就抽了籤,分配好了工作。

(P.S.本來我是排先講台灣在中國,但我之後覺得台灣菜是有些含在中國菜裡的,應該要先講大範圍的中國再到台灣部分。雖然有組員提出中國比較大台灣的部分則比較小,先講的話好想顯得台灣沒什麼好說的了?但是我覺得我從中國八大菜系切入(我負責中國部分),覺得台灣的菜其實有些是延用中國,但也漸漸的改良成台灣獨有的口味,而中南北的口味差異也可以講,所以順序就改成先中國在台灣。)


BUT

當我做好我的部分時與做台灣的組員產生分歧
因為當我看完中國菜各朝代歷史,我自己覺得有點無聊...
所以就直接介紹現在的八大菜系。
但做台灣的同學認為認為這樣不夠深入,這樣我的也只能算是淺談。

我發現了我當時定大綱文字定的不明確的地方了我的錯(要說深入是要多深入?)!!

之後我就提出,那中國部分也是做淺談,
就是一種循序漸進從遠的華人圈歐美、東南亞,進到中國,到我們生活的台灣,
把最重要的放在講台灣的部分可以多講一點,
因為做台灣的組員台灣歷史的部分也有做好了,
另一個組員找的參考資料也有提台灣菜歷史的演進,
這樣改成把重點放台灣應該是沒錯的吧...
但雖然給了建議,但沒有被採用


之後又經過一陣討論~~~
(因為有一些文字太帶有情緒,所以還是選擇不打出來)


之後改成的大鋼↓
封面
目錄
選擇主題原因
中國飲食介紹
台灣飲食介紹
中台飲食比較,探討異同、影響……
小組討論
封底

找資料的部分我看了很多影片、文章以及新聞的介紹,
但因為找的太多,頭腦一陣混亂,
也怕自己的部分太耗時,所以就開始刪一些來源
(例:中華小當家、舌尖上的中國,裡面有想放的片段)
最後中國部分本來就只打算講「中國八大菜系」跟「中國八大奇怪料理」,
但之後因為被覺得中國部分做的太少,
所以之後又加了自己本來沒打算講的中國菜歷史的部分等等......

我自己的部分雖然有一些反應不佳(其實我自己也知道歷史之類的部分......)
雖然滿難過的,
之後聽老師講的評語,其實是跟我當初改的第二次的大綱的邏輯是一樣的,
中國部分可以帶一下就好,報告把重點放在台灣之後(因為參考資料也是台灣)

小組報告就是這樣吧,討論時總要互相配合,
如果你的意見沒有被接納,那就是退讓,自己做修正。
每一次的報告都是學習,不停地學習,不管是內容製作或是組員間的溝通。
所以,不管怎樣,撇開小組,
至少我覺得當初自己的邏輯是比較可行的,那就是我這次學習到的經驗。


最後我覺得給立安做收尾真是太好了,因為覺得她講的很棒很厲害。


1 則留言:

  1. 做報告就是一個磨合的過程啊!相信自己的直覺是對的,但在磨合的過程中總是會有所取捨,做過越多次,就越會知道能力與年紀無關的~~所以為自己據理力爭更是重要:D 從口頭報告,也是可以看到用心與否及品質的!!

    回覆刪除